关于印发广州市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穗南开管办函〔2022〕5号


各镇(街),开发区(区)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管委会、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改局反映。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2日

 

广州市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为了统筹城市交通系统、功能片区开发、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环卫系统、城市安全保障等城市基础设施,根据《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0〕17号)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目标定位,为发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社会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按照《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工作安排,组织编制《广州市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南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在总结“十三五”时期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成就、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十四五”期间南沙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片区开发、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和安全防护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南沙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1建设,开辟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建设新局面,开展了多个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及功能片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工作,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显

  “十三五”期间,以整体优化、协同高效、融合创新为导向,统筹布局了一批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初见雏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首批项目已动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落户南沙,可燃冰勘探及产业化总部项目科研基地一期工程全部封顶。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区内128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光纤接入节点,累计建成5G基站2981个,成功落户了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人工智能应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南沙国家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示范区项目被交通运输部纳入“交通强国”重点项目,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区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与全市十大价值创新园之一,南沙港四期智慧港口等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广州南沙明珠湾智慧灯杆(5G综合杆)试点规范项目成功落地并投入使用。

  2.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稳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协调开展了一批重大的基础型、战略型、枢纽型项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南沙港区三期、全国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等港口设施建成启用,近洋国际汽车物流枢纽及配套码头、南沙港区四期有序建设,2020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1722万标箱,占广州港吞吐量比重达72.56%,单一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广深港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地铁4号线南延段、地铁18号线首段开通运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广州段)、南沙港铁路等铁路、轨道交通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多条高快速路,共协调推进了约50公里高快速路建设,其中南沙大桥、黄榄干线、广中江高速(广州段)已建成通车。区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累计建成市政道路约430公里、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约200公里,其中万新大道、沙仔二期、凤凰大桥(一、二、三桥)等市政道路和跨江桥梁已完成建设。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垦总站、黄阁地铁站公交站等5个独立占地公交站场以及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项目等13个配建公交站场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试点应用工作有序推进,全区测试道路总里程达90.7公里,约占全市58%,居全市第一。

  3.重点功能片区建设统筹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广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各功能片区开发建设,有效保障南沙产业导入的需求。蕉门河中心区“城市客厅”功能显著增强,建成了地铁4号线蕉门站、蕉门公交总站等交通枢纽配套设施,南沙区蕉门九年一贯制学校、广外附小附幼等教育设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南沙中心医院二期等医疗设施,南沙新图书馆、青少年宫、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城市客厅”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已完成市政、水利、绿化、地下空间、公建配套小学幼儿园及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明珠湾起步区横沥岛尖基本完成场地平整,横沥中路、横沥大道东等七条主干路、IFF永久会址周边道路等项目有序推进。庆盛枢纽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迈入“快车道”,围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等落户项目,各类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综合开发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已初见成效,产业资源导入工作有序实施。粤港深度合作园南沙枢纽片区(起步区)已启动建设,为全面深化粤港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和支撑。广丰汽车城基础配套设施(一期)项目、生物谷(原横沥工业园)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4.社会民生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教育设施、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补短板成效显著。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12295个;累计形成义务教育学位81820个,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基本满足且适度超前了南沙现有需求;普通高中学位8700个,市一级及以上优质学位占比达100%;成功引进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品牌学校,推进了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引入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等高端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增至263个,床位数1961张。建成3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南沙区养老院获评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新建成南沙图书馆新馆、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青少年宫等文化基础设施300余座,全区文化设施面积扩至114万平方米,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919平方米;累计建成体育公园21个,全区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共364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网络。

  5.城市生态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十三五”期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打造绿色低碳、和谐美丽的生态宜居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截至2020年,建成区绿地面积5039公顷,绿地率37%;绿化覆盖面积5557公顷,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6平方米,远超广州市平均水平(18平方米)。PM2.5浓度在2020年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为“十三五”以来的最优值。建成垃圾收集点170个,中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8座,大型建筑废弃物收集场所11个,基本实现每个自然村有1个以上密闭环保垃圾收集点、每个镇平均有1个以上垃圾转运站。第四资源热力电厂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较好地缓解了广州市南部片区“垃圾围城”问题。完成榄核镇水污染控制区建设工程、黄阁镇污水管网完善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污水管网改造,累计建设污水管网207公里;灵山岛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横沥岛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水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全区整体防洪潮体系基础骨干框架基本形成,全区421公里海堤中88.8%达50年一遇以上标准,35%达100年一遇以上标准,30%达200年一遇标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年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广州港、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建成天然气管网长约907公里、天然气分输站1座、天然气门站1座、天然气调压站1座、储气设施2处和加油站51座。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南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实现“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建设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亟需赋能提升

  南沙辐射湾区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尚显不足,区内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及城市交通品质亟待提升。对外交通大格局亟待完善,尚未形成与湾区城市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线,直连市中心的轨道交通网络现仅开通运营地铁4号线与18号线首段,与周边城市联系的在营城际轨道线路匮乏;缺乏与周边城市的主要机场、铁路枢纽连接的快速轨道;直连市中心的高快速路建设进度滞后,“三高三快”道路工程中东部快线北延长线工程尚未开工。全区整体城市道路网络密度偏低,尤其是榄核、东涌、大岗等外围组团城市道路尚不成体系,与区中心联系干道少;路网结构不完善,市政“断头路”较多;客运枢纽能级较低,枢纽能级不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智慧道路、智慧枢纽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缺乏。

  2.部分重点功能片区亟待提质增速

  “十三五”期间,受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等客观因素影响,各区块总体开发进度相对滞后。目前仅明珠湾区起步区灵山岛尖片区项目基本建成,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块综合开发项目、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完成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3.74%、22.63%);其它片区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仅完成可研批复总投资的8.6%。

  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亟需精准供给

  “十三五”期间,南沙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存在区域分布和供给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全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部分重点发展区域存在学位短缺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偏小,核心设备配置不足。文化体育基础较为薄弱,区内尚无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全民健身中心场馆等基础设施。

  4.环境治理城市保障亟需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南沙在城市环境治理与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短板。区内部分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能力不足。部分区域合流暗渠清污不分,已建成区雨污分流污水管网覆盖密度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未形成系统。区内断头河涌较多、占全区河涌数量34%以上,削弱区内换排水能力,且河涌排涝标准较低,存在河涌淤积、河涌束窄等问题。防洪堤防仍需加高加固,全区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比例较低,生产性岸线防洪体系不完整。城市供能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城镇燃气管网覆盖率整体偏低,充电桩、氢能等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节 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南沙高水平建设“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打造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高质量的关键五年,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新基建成全球未来经济发展新引擎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创新和产业竞争版图深度重塑,国家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南沙应紧抓新经济时代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前沿科技成果创新应用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节点加快部署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南沙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应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高水平国际化城市,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港口、铁路等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强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3.双区建设与双城联动战略深入推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不断加快,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持续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城市显示度与战略定位迈上新高度,“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时期是南沙高质量推进“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4.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提升综合承载力

  当前南沙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的关键阶段,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支撑科技创新与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明珠湾、大岗、万顷沙、庆盛、南沙枢纽等重点功能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保障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5.人口发展催生城市公共服务高需求

  随着南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到2025年末,常住人口将增长至1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口8万人,人口素质提升与人口结构变化,将对南沙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南沙亟需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6.“过紧日子”政策将持续深远影响

  受疫情以及减税降费、土地市场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过紧日子”仍是“十四五”时期南沙区财政支出的重要要求与现实需要,这对南沙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挑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为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南沙要加强中长期发展和年度经济运行统筹力度,做实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强化政府财政性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引导带动作用。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国家、省、市、区“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建设为目标,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为主线,以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重点功能片区开发、完善社会民生设施、增强生态环境与安全防护能力为主要抓手,强基础、促协同、增功能、惠民生、造宜居,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推动南沙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2中走在全市最前列,为广东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重大贡献。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有呼必应、令行禁止”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实现基础设施适度超前、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 坚持引领创新发展

  精准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和融合共享的时代特点,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南部极点、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战略部署,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发展载体建设。适度超前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智慧化运营水平。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投资主体适度多元,拓宽基建投融资渠道。

  3.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前瞻性部署,优先加快与周边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强化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建设与区块间的便捷联通。统筹全局性谋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提升,统筹可支配财力与适度超前的基建需求。坚持底线思维,夯实城乡运行的安全底线保障。

  4. 坚持保障绿色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城乡科学绿化,建设绿色示范城区,成为城景交融绿色生活样本。

  5. 坚持支撑开放发展

  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建设,依托世界级海港资源,全面增强港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全面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加快港澳元素的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衔接港澳、国际一流的发展支撑环境。

  6. 坚持全面共享发展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全面建设健康南沙,统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重要功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持续提升,有效保障城市安全,有力支撑南沙建设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南沙科学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部分创新基础设施取得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战略性优势。建成国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全区移动、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全面达到1000Mbps;5G基站数达6000个,建设成为IPv63应用和5G建设先行示范区;NB-IoT4、LoRa5等物联感知网络实现深度覆盖,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融合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比较优势,建成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交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AI+”新型基础设施样板案例。

  2. 城市交通品质显著提升

  功能组团间交通联系进一步强化与巩固,与湾区周边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高效衔接,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区、贯通全省市、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湾区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显现。城市轨道交通基本实现与湾区中心城市30分钟互达;高快速路布局形成“406090”6湾区时空圈。港口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口岸能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成国际宜居新城的绿色智慧交通示范区,城市交通系统品质显著提升。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更快速通达,提升区域辐射和服务能力,支撑南沙建设广州副中心、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3. 重点功能片区协调联动发展

  综合各重点功能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抓好明珠湾起步区、庆盛枢纽区块、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南沙枢纽、明珠科学园等重点功能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产城融合、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重点功能区,为产业导入提供优质载体。

  4. 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持续提升

  保障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各项资源要素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均衡化、优质化,水务基础设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化、一体化保障提升,大气防治、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加固堤防湖库、疏通雨洪行泄通道,形成“蓄、滞、截、排、挡”的多层次立体式防洪排涝体系,重点区域基本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消防设施、应急避护场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表1 “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一、新基建

 

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个)

0

3

预期性

2

5G基站数量(个)

2981

6000

预期性

二、综合交通

 

3

与广州市中心,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互达时间(分钟)

50—70

≤40

预期性

4

与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中心互达时间(分钟)

70—90

≤60

预期性

5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互达时间(分钟)

>90

≤90

预期性

6

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中心接入高快速路时间(分钟)

0—20

≤10

预测性

7

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至对外交通枢纽时间(分钟)

5—35

≤20

预期性

8

各组团中心至南沙中心城区可达时间(分钟)

10—35

≤20

预期性

9

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4

≥4

预期性

10

公交站点覆盖率(500米)(%)

≥85%

预期性

三、公共服务

 

11

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万个)

[4.2]

[5]

约束性

12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2.32

6.2

预期性

13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67.21

75

约束性

四、生态环境与安全防护

 

14

森林覆盖率(%)

3.46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5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8.30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17

城镇污水处理率(%)

96

96.3

约束性

18

区内绿道长度(公里)

200

250

预期性

19

城镇居民管道燃气覆盖率(%)

59.5

80

预期性

20

可再生电力占全部电能消费比重(%)

1.26

13

预期性

 

 

                                                         注:[ ]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全力构建国际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

  1.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

  以建设百年科学城、国际一流科学城为目标,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总体空间布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一体:精准聚焦南沙科学城主体功能区域建设。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重点推进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城市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完善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核心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明珠湾高端科学和金融服务区、南沙枢纽粤港创新创业深度合作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拓展重大科技设施和研究平台项目的承载空间。

  两翼:高水平构筑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和广深联动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区。以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区为目标,高标准开发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国家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科教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创教育核心区;提前谋划部署广深联动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区,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

  三支点:高质量布局万顷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黄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和龙穴岛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区。聚焦南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布局万顷沙南部创新区、万顷沙精准医学产业合作区、广丰汽车城、龙穴北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等多个科技园区,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2.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科学谋划、集中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极限研究支撑作用,为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聚焦海洋、生命、信息等重点领域,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加快推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项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项目3个大科学装置动工建设,筑牢硬科技源头创新根基。加快推进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设与运行。统筹部署一批后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快中科院资源在南沙区集聚,力争引进更多“国家队”科技力量入驻。

  3.对标前沿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学科发展态势,建设一流的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平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教融合生态圈。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支持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创中心、力学所南方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支持中科院在穗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南沙发展,鼓励港澳等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在南沙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第二节 加强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城市网络,加快布局建设一批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北斗、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助力南沙区打造大湾区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建设,推进5G通信基站、社会塔(杆)等资源共建共享,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打造领先的5G示范区。加快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化布局,推进国际IPv6根服务器等项目建设,加快支撑IPv6的应用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光纤宽带网络、移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推进千兆宽带进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和各类园区。提升窄带物联网(NB-IoT)、远距离无线电(LoRa)基站密度和覆盖面,广泛建设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兴智慧型基站。搭建跨境光缆和粤港澳国际数据专用通道,试点开展离岸数据服务,为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卓越的国际化通信环境。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网、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探索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建设。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统筹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构建立体可控的网信安全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和监测预警。

  第三节 构筑高效智能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

  1.打造物联感知的智慧交通设施

  推动南沙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南沙国家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示范区项目建设,打造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区、半开放测试区,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强化智慧交通管理,推进信号控制、高清监控等系统的建设,试点在沙仔岛、小虎岛、黄阁等部分重点路段布局一批智能路网设施,加强智慧交通物联感知建设。打造明珠湾无人驾驶新技术应用先行示范区,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驾驶公交车试运营,逐步在企业园区巡逻、观光游览、物流配送、区域接驳、快速公交等特定场景示范应用并推广。建设涵盖路内路外、全区统一的智能停车管理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改造和运营智能停车场。稳步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加快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码头技术攻关,提升港口服务智能化、运营管理信息化程度和水平。

  2.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

  推进南沙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领域智能化升级,建立更高效、更智能、更精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打造智慧校园实验学校,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全区尤其是薄弱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完善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网络,打造全区统一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大数据共享开发与应用。开展智慧医院建设试点,探索5G、生物认证、柔性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人工智能诊疗等新技术在智慧医院应用推广,提升全区医疗服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特色共享的智慧文体服务体系,推进南沙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充分利用智能监控、视频布控、场馆环境监测、智能讲解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南沙文体场馆及相关活动设施智能化管理。

  3.建立“城市大脑”智慧治理体系

  构建全区统一的“城市大脑”7平台,利用城市数据资源增强公共资源调配能力,实现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整合南沙区城管、市政、交通、环境、应急、网格化管理、医疗、教育、社保等数字化平台功能,推进“一脸走南沙”8人工智能统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市政、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9,实施城市运行“一张网”管理。加快推进南沙区“雪亮工程”,完善全区网格化视频监控、智慧城市部件、无人机巡查点建设,推动城市安防和城管体系智能化升级。以国家应急指挥系统为基础,推进南沙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增强突发事件的智能化预测与管控能力。打造数字化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构建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和废物循环利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章 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打造服务全球的湾区交通中心

  1.打造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

  依托世界级海港资源,全面增强南沙港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助力广州港由国际大港向世界强港发展,将南沙港区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

  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建设南沙港区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和出海航道,保障港口基础设施适应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广州LNG应急调峰站配套码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提升港口综合吞吐能力。推进沙仔岛、龙穴岛、芦湾作业区等区域的码头、物流仓储设施及周边交通运输配套建设,持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强化疏港铁路网络。加快推进南沙港铁路及配套站场建设,形成水铁联运大通道。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推进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解决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粮食及通用码头与南沙港站协同运营、信息共享、港站衔接等问题;发挥广州南沙多式联运优势,建设广州南沙港站海铁联运物流融合发展区。

  完善江海联运网络。紧抓国家实施珠江—西江战略机遇,加快南沙港区江海联运驳船泊位建设,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珠江一西江江海联运枢纽。优化提升内河航道网络,实施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强化穿梭巴士驳船快线覆盖西江、北江核心内河码头运输服务网络,推动支线驳船网络航线共享,实现内河集装箱航线常态化运作。

  2.构建与湾区直连互通的轨道交通网

  立足广州、面向湾区、辐射全国,构建国家干线铁路和大湾区城际轨道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打造分散布局、互联互通的轨道枢纽体系,将南沙建设成为大湾区城际轨道枢纽。

  打造对外轨道交通“30+12348”10时空圈。全面对接国家高速铁路“八纵八横”网络,新增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谋划将深圳至南宁高铁、赣深客专引入南沙,形成南沙对外放射通道系统。优先谋划及推进湾区城际轨道建设,规划引入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段)等城际轨道,科学谋划中新广州知识城至南沙快速联络线,打造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积极融入广州“3060”11城市通勤圈,重点推进22号线南延线的前期规划,完善18号线建设,强化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东莞等区域之间的快速联系。积极研究探索与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探索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构建区内城市轨道“3040”12出行时空圈。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规划,强化区内产业功能区或组团间的轨道衔接,重点谋划建设连接南沙南北科创发展主轴的地铁31号线,加强庆盛、明珠湾、南沙枢纽片区与万顷沙等重点片区之间的快速联系。统筹开展15号线、32号线前期研究工作,提高区内轨道交通服务覆盖率。

专栏1 铁路项目简介

  南沙港铁路:自广珠铁路鹤山南站引出,经江门、顺德、中山、广州万顷沙至南沙港,长87.75千米,设鹤山南、黄圃、万顷沙、南沙港4个车站及南沙港区集装箱作业场1处。

  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起于深圳枢纽西丽站,经深圳宝安机场、东莞虎门,以隧道方式过珠江口至广州南沙、中山,止于江门站,线路全长136公里(含深圳北至机场联络线21公里),设西丽、机场北、虎门南、南沙、民众、中山北、横栏、江门等8个车站,速度目标值250公里/小时。

  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始于广州北站,与广河高铁连通,经南沙、中山至珠海。新建线路共长约193公里,在南沙境内接入庆盛枢纽、南沙枢纽,设计速度为350公里/小时。

  肇顺南城际:从南沙枢纽向东接中南虎城际、虎龙城际,向西至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在南沙境内长约30公里,设通用机场站、横沥站、南沙枢纽站,设计时速为250—300公里/小时。

  中南虎城际:起自中山站,折向东北,与深圳至江门铁路共走廊,在南沙境内接入南沙枢纽并设站,向东跨越珠江经滨海湾站接入东莞南站。南沙至东莞南站段又可作为赣深客专南沙支线,长约63公里。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段):南沙枢纽到中山、珠海,长约74公里,南沙境内14.4公里。

   

 

 

专栏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简介

  广州地铁18号线:从南沙枢纽到广州东站,承担南沙与广州市中心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全长62.5公里,南沙境内31.2公里。已于2017年开工建设,2021年9月首段建成通车。

  广州地铁22号线南延线:从广州番禺广场到南沙客运港,全长58公里,南沙境内34.7公里(经南沙客运港),定位为广州南站快线,承担南沙与广州南站、东莞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功能。

  广州地铁31号线:从东涌到南沙湿地公园,南沙区内部线,全长46.8公里,承担南沙区境内南北向的轨道交通联系功能,连接南沙南北科创发展主轴。

  广州地铁15号线(一期):从南沙客运港到横沥站,串联南沙客运港、蕉门岛、灵山岛、横沥岛,衔接地铁4号线、18号线和22号线,长16.3公里,设站11座。

  广州地铁32号线(一期):从南沙客运港到横沥站,衔接地铁4号线、18号线和22号线,长16公里。

   

  3.布局拓展高快速路网大湾区时空圈

  布局高快速路“406090”湾区时空圈,增加与周边城市高速直达的高快速路通道,实现南沙与广州市中心、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的直连互达,支撑南沙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完善与广州中心城区“三高三快”通道建设,推进东部高速的前期研究及规划建设,实现南沙与天河、越秀等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道路快速直达。新增狮子洋通道(南沙至东莞常平高速),继续推进深中通道、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建设,谋划深中通道与虎门大桥之间过江通道,完善“七横七纵”13的高快速路网,强化南沙与东莞、深圳、中山等周边城市之间的高快速联系。建设接入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周边国际机场的快捷通道,实现与大湾区机场群便捷直达。

 

专栏3 高快速路网项目简介

  南沙区辖区内“三高三快”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包括S358省道(S111省道—亭角大桥)拓宽改造、凤凰大道工程(进港大道至连溪大道段)、东新高速接S358省道联络线项目—新联立交改造项目、亭角大桥拓宽改造、南岗大道(南沙港快速至广珠东线段)工程、南沙大道(沙湾大桥—黄阁大道)升级改造工程(二期)。

  东部高速(含东部快线改造):北接新化快速,往南接黄阁大道,线路全长约30公里。南沙区内虎沙大道至番禺段共16.8公里,设3座立交与广州绕城高速、黄榄干线、狮子洋通道互通。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深中通道—广深高速节点),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横门互通),全长约24公里,南沙区内设1座立交与南中高速互通,双向8车道。深中通道于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

  南中高速:主线起点设置于中山市境内的新隆互通立交(广澳高速—南中高速节点),终点对接南沙港快速路,路线总长约30.5公里,主线在南沙区内设2座立交与南中高速支线、南沙港快速互通;万顷沙支线起于万顷沙万环西路,终点接入深中通道预留互通立交,全长约9公里,在南沙区内设3座立交与南沙港快速、南中高速主线、深中通道互通。南中高速于2020年6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

  狮子洋通道:南沙区内东新高速至广深沿江高速段共22.8公里,设6座立交与S111、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东部高速、黄阁大道等互通。计划2022年开工,2027年建成通车。

 

  4.健全多功能无缝隙的接客货运体系

  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高品质服务枢纽与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功能区为目标,加快构建功能明晰、多网融合、高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和多层次、多联式、无缝隙的货运枢纽体系,推动南沙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中心。

  构建“3主3辅多节点”14的客运枢纽体系。强化南沙站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在接入南沙港铁路及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南沙枢纽与国铁、城际、地铁的规划建设衔接,加快南沙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建设,实现南沙枢纽多线始发终到的重要功能,将南沙枢纽打造成为南沙主要对外陆地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枢纽。升级改造庆盛枢纽,增加发往香港的列车经停班次,引入广州地铁22号线南延段,提升庆盛枢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增强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枢纽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对内陆腹地的辐射能力,支持邮轮母港拓展始发航线和国际挂靠航线,更好集聚与服务海外及大湾区城市客流。推进横沥站枢纽、南沙客运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打造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三角地区为主的辅客运枢纽。启动开展榄核站、大岗站、黄阁站、蕉门站等多个枢纽节点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满足各枢纽向广州市中心区及南沙区的集疏运需求。

  打造特—主—辅—节点四级货运枢纽体系。支持南沙港国际航运枢纽开展广州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试点,完善港口、大型货运设施和集疏运路网建设,提升南沙港国际航运枢纽的国际中转、转口贸易、货物集散、保税监管等国际物流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型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开展小虎岛物流中心建设前期研究,依托产业园区和港口码头打造地区型物流中心,满足大湾区商贸流通和重点产业货运配套服务需求。面向地区用户,统筹建设沙仔岛、黄阁、裕丰、榄核、东涌物流中心等货运节点,满足南沙各镇(街)的货物运输需求。

  第二节 构建内外通达的市政道路网络

  1.提升市政道路外联内畅水平

  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重点布局与广州中心城区、深圳、东莞等周边区域的连接通道,积极完善区内重点产业功能区间的道路衔接,着力打造“102020”15区内道路出行时空圈。

  优先建设对外联系的市政通道。抢抓南沙区建设广深“双城”联动发展先导区的战略机遇,优先推进与广州中心城区、深圳、东莞连接的城市快速路和干线公路建设与快速化改造。完善与中山、佛山等周边区域的通道连接,分段推进番中公路(S111)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

  统筹完善核心组团间联系通道。结合南沙重点功能片区开发建设时序要求,重点保障连接庆盛枢纽片区的骨干路网建设,谋划扩建英东大道等主干道。积极构建连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与明珠湾区起步区的城市路网,推进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提升、西线公路南延线、明珠湾跨江隧道等项目建设。统筹开展大岗、万顷沙等产业功能区内部路网建设与市政“断头路”连通工程,提升区内路网整体效率。

  2.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

  全面持续推进新时代“四好农村路”建设,改善和提升南沙区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打通农村公路断头路,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路网融合成一张网,推进农村公路及桥涵改造和建设,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加强农村公路质量保障,推动农村支线公路和村镇门户公路综合整治提升,定期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净化、美化、绿化“三化”工程。

  第三节 发展低碳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因地制宜打造绿色低碳、宜人宜业的便捷公共交通系统,提升低碳出行体验和服务品质。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布局,加快推广公交站场配建模式和独立公交站场立体开发模式,重点推动南沙(黄阁)公交枢纽综合体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重点围绕中心组团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地铁站以及商业中心等规划建设非机动车交通设施,提升非机动车出行吸引力。改善步行交通环境,推行生活性道路的步道改造工程。加快建设高品质休闲碧道,完善绿道相关的设施和驿站建设,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品质。

  第四节 实施供需联动的公共停车管理

  坚持“配建为主、路外公共为辅、路内泊位作为补充”的原则,完善停车设施体系建设,切实破解“停车难”问题。结合地铁站、公交首末站、客运码头、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停车需求集中的设施合理布置公共停车场。通过结合地铁站点建设P+R停车场,推进大涌站北侧地块、广隆站南侧地块配建公共停车场。根据每条道路自身特性及所服务人群科学设置路边停车泊位,推广路内智慧收费系统,实现路边停车智能化管理。鼓励发展智慧停车系统,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

第五章 高质量推进重点功能片区开发建设

  第一节 全面规划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先行启动区

  1.聚焦聚力建设庆盛枢纽区块

  高品质建设庆盛枢纽区块。以粤港全面合作为核心,强化粤港深度合作园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庆盛枢纽区块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等规划建设。依托庆盛枢纽站,加快交通站点及周边区域迁改工程,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发挥TOD开发优势,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及周边社区、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形成产学研居协调联动发展格局,打造庆盛科技创新发展引擎。加快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各类通平工程建设,打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创新核心区—庆盛枢纽站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适时启动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产业园、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粤港科创合作示范区、科教研发核心区、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承载区和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区。

  加强庆盛枢纽区块与外部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加强庆盛枢纽区块与黄阁国际汽车产业园、蕉门河中心区等区域连接的主干路规划、建设,提高庆盛枢纽区块与其它区块的联动能力,打破科技创新孤岛效应。推动庆盛枢纽区块与东涌镇产城融合发展,完善东涌大道、庆沙路、规划一路等与东涌镇互联互通的市政道路建设。深度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各类创新平台载体与深圳、香港对接,积极承接优质产业资源,共建产业发展合作平台。

  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庆盛枢纽区块产业载体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科教研发、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区内各类产业载体规划设计,规划打造融合产业、办公、商业休闲、公寓等功能的产业综合服务配套空间。

  2.稳步有序建设南沙枢纽片区

  高起点建设南沙枢纽片区。按照粤港澳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定位,强化产业导入,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产业。依托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和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粤港澳科技交流、创新创业、产业合作的重大载体。

  完善南沙枢纽片区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南沙枢纽片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南沙枢纽片区(起步区)内刚性通平的市政道路建设,补足横向主干线网建设,增强南沙枢纽片区(起步区)内宗地与凤凰大道的快速联通。适时启动南沙枢纽片区(起步区)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工程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谋划推进南沙枢纽片区二期前期工作,稳步有序实施开发建设;统筹谋划推进南沙站周边区块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形成站城融合发展良性循环。

  3.高端谋划南沙湾片区建设

  高要求打造南沙湾东部国际化滨海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思路,在南沙湾东部谋划打造国际一流滨海新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地标门户、岭南海洋文化国际消费中心、绿色智慧宜居国际科创社区。对标国际标准品质,统筹增加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口袋公园、垃圾收集等各类城市配套设施供给,健全服务国际人群的高端城市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系统,推进大角山隧道等市政道路建设,提高公交覆盖率,增强城市交通便捷度。按照“标准统一、通道连贯”的原则,统筹推进滨水岸线“骑行、漫步、慢跑”绿道建设,打造开放共享的市民休闲空间。鼓励各类主体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各类产业载体、花园办公总部、星级酒店和商业综合体等,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

  加快谋划南沙湾北部片区开发。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品质塑造”要求,积极推进南沙湾北部片区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工作,谋划将南沙湾北部片区打造成为大湾区北部国际交流新门户、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会客厅。有序推进南沙货运码头、东发货运码头等货运码头转型升级,与邮轮母港功能联动,发展高端航运、文娱交流、旅游消费。充分利用南沙湾北部片区岸线资源,谋划开发南沙湾岸线,打造具有活力和特色、具备公众属性的滨海长廊,适当建设产业载体、公建设施、酒店等载体与基础设施。

  第二节 精致精细打造明珠湾起步区

  1.塑造明珠湾灵山岛尖科学岛品牌形象

  高水平打造南沙科学岛。以打造与大湾区科学论坛相匹配的国际化城市环境为核心,全面提升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城市功能品质,促进总部经济、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建设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区。重点推进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场馆建设,着力提升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成为南沙对接国际科技前沿、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大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着力建设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提升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的科学岛品牌形象,成为南沙打造大湾区“创新灯塔”的科技交流对外展示窗口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节点。

  完善灵山岛尖城市配套功能。不断提升灵山岛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塑造高品质城市客厅门户形象。稳步推进灵山岛尖基础设施项目收尾工作,推进居民运动场馆、公立小学及幼儿园等片区内公建配套项目验收使用。聚焦灵山岛内功能配套设施需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增设城市休闲座椅、文化设施等便民服务设施,切实推动公共服务惠及于民。以建设都市型高标准碧道为目标,突出整体风格调性,开展碧道公共配套与景观体系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打造具有科技感的智慧科学岛。

  2.全面推进明珠湾横沥岛尖国际金融岛建设

  高标准建设国际金融岛。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广州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建设,着力营造高品质、国际化的高端金融商务环境,强化金融服务枢纽功能。加快完善吸引国际金融论坛运营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等全球金融业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筑牢南沙国际金融岛品牌形象,推动打造国家金融业改革创新高地。

  完善横沥岛尖城市配套功能。坚持规划引领,深入推进横沥岛尖地区总师工作,高标准优化明珠湾起步区(横沥岛尖)城市街区和城市家具16规划设计。突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打造口袋公园、城市碧道绿道等基础设施,努力营造“显山露水、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提升横沥岛尖区块整体品质,按照“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的标准,积极开展横沥岛尖一级开发建设,启动市政配套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空间、地下环路、外江水务工程及内河涌建设,打造充满活力魅力实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和资源配置平台。

  第三节 高效有序推进重点产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工业4.0、科创产业园、产城融合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发力相结合,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力。

  加快黄阁国际汽车产业园、万顷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大岗智造产业园、龙穴岛北部、万顷沙海洋科技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重点推动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块开发建设,着力解决区块内部分市政道路用地指标问题,打通产业项目与外部联通便利性,提高产业配套效率;加快推进路桥、管廊、水务、绿化景观、场平等在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保障企业及机构进驻生产需求,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广丰汽车城基础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广丰汽车零部件厂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一期)、广汽丰田第四生产线污水排放工程、广丰五线基础配套设施过渡用电项目等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龙穴岛北部打造临港制造产业园,加快推进红莲大桥建设,稳步推进万龙特大桥前期工作,扩展对外联通承载力,启动龙穴大道快速化改造前期研究工作。谋划打造万顷沙海洋科技产业园,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可燃冰等产业。加强运营筹划管理,形成具有制造业区块特色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运营管理模式,积极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特色公共服务解决方案。

  着力提升蕉门河中心区、文化岛、龙穴岛南部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品质。牢牢把握现代化城市建设方向,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进一步完善蕉门河中心区城市配套和商圈服务,统筹推进文化岛等城区建设,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不断完善升级蕉门河中心区“城市客厅”功能,着力优化蕉门河智慧城中心商务区和消费街区建设,加快蕉门河北段绿化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商务区,促进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科技服务、商贸消费等资源集聚。积极开展文化岛开发前期研究工作,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布局一批文化公共建筑,打造大湾区创意产业发展区和大湾区文化艺术靓丽名片。依托综合保税区,布局龙穴岛南部国际物流中心、码头后方仓储及物流园区、海铁联运区,加快推进龙穴岛中部挖入式港池内岸线开发,加快优化龙穴岛内部交通,抓紧实施港区道路提升等工程,实现内部路网的高效联通,打造港航物流集聚区。

  前瞻布局生物谷、数字谷、健康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生物谷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横沥工业园基础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建设及完工,为入驻企业通平提供必要条件;继续稳妥推进横沥工业园基础配套设施(二期)项目;全面推进生物谷(横沥工业园、同兴工业园)综合提升规划,加快推进区域内道路与市政工程、河堤除险加固与河涌治理、碧道建设等。谋划启动数字谷(原新安工业园)、健康谷(万顷沙南部区块)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能力。

第六章 全面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第一节 促进优质均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支撑体系

  根据南沙城市发展和教育资源现状,结合区域更新改造和发展实际,按照“补缺漏、谋布局、提质量、促发展”的思路和“适度超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均衡布局”的原则,建设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及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完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构建“以区为主,区和镇街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公办园、提升普惠性民办园办学品质。完善公办幼儿园多元办学模式,鼓励镇街、村集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办公办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加大对营利性民办园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服务普惠优质多样化的需求。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相匹配,重点针对人口聚集较快的中心城区及产业功能片区,结合南沙区教育布点规划,提前布局、适度超前,推进义务教育设施优化布局。统筹推进南沙街、黄阁镇的小学、初中项目落地,适当超前建设东涌庆盛片区、灵山岛尖和横沥岛尖三大片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打造与常住人口增量速度相匹配的义务教育设施。支持在城市更新及城中村改造中统筹开展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标准高品质的义务教育学校,缩小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落实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及示范校建设要求,支持朝阳学校、潭山中学等现有初中学校按照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改扩建为完全中学;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课程为载体培育办学特色,探索建设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示范高中。配合南沙城市旧村改造工程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支持优势高中以教育集团、开办分校等方式来南沙创办品牌高中,同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提升本地高中办学质量。

  2.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提质培优创新发展

  落实广州市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工作要求,支持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提升南沙区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加快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扩建,推进广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快推进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在南沙的建设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深化与澳门合作,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旅游等专业特色院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旅游实训基地。

  3.引入高等教育国际教育优质资源

  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入优质国际化教育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智力支撑。

  推进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进一步落实广州新时代高等教育优化提升工程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生态体系。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的高峰学科。

  推动形成国际化教育新格局。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工程工作要求,坚持以开放创新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引入国际办学,增加国际化教育供给,推动南沙区教育资源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东涌—庆盛片区、明珠湾和南沙街片区、万顷沙片区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流国际学校;其中东涌—庆盛片区加快港人子弟学校建设,规划引进南沙国际化教育园项目;明珠湾和南沙街片区重点推进修仕倍励国际学校项目建设;万顷沙片区规划引进高士德外籍与海归子女学校。加强与港澳地区和国外名校联系,统筹引进更多的国际优质教育项目落户南沙区。

 

专栏4 “十四五”时期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南沙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南沙区滨海实验学校、执信中学南沙学校(九年一贯制)、执信中学南沙学校二期扩建项目、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二期扩建项目、朝阳学校扩建项目、南沙小学时代南湾校区扩建项目、嘉安小学扩建项目、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等。

  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项目:广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暂定名)、岭东职业技术学校扩建项目、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等。

  高等教育建设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等。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健康设施供给质量

  1.着力打造重大医疗基础设施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指示精神,全力建立与国际接轨、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形成高水平、强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

  稳步有序推进重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区内常住人口发展需求、适度为大湾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加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项目和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建设,推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建成并投入运营;启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南沙)等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广州血液中心南沙区血站,提升区内三甲医院临床用血需求保障水平。

  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体系。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统筹重大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工作。

  2.优化区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以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可及性和保障可持续性为导向,适当在人口密集且周边缺少相当服务能力医院的区域,统筹建设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支持在城市更新中统筹推进区属医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到2025年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

  3.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医疗资源

  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适当引入国际化社会办医,补充各类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南沙医疗资源供给效率及质量。加快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提高健康旅游消费吸引力和品质。支持国际质子治疗中心建设,推动建设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产业合作区。鼓励港澳台及境外知名医疗投资集团在区内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及独资医疗机构,引进港澳及国际高端医疗资源。

  第三节 构筑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双十文化圈”

  继续完善“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全覆盖,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品牌。推进大岗公共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庆盛文体中心、大岗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工程、全民健身中心、万顷沙镇文体中心项目等项目建设。鼓励和引进多元资本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谋划推进南沙区大剧院、南沙美术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少儿图书馆、智慧无人图书馆、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南沙特色公共文化场所。加强各镇(街)文化基础设施配置,统筹推进镇(街)、村(居)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整合大角山、蒲洲、上横档岛、下横档岛、蕉门等炮台遗址资源,谋划建设大湾区海防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利用黄阁、小虎岛等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旅项目和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旅体服务建设,鼓励申报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

  2.健全公共体育设施“双十体育圈”

  持续推进“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全覆盖,完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与布局,在体育强国背景下践行南沙全民健身服务的发展任务。重点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镇(街)特色综合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初步形成蕉门河城市中心区高端型体育板块、重点产业功能区大众性体育板块发展格局。配置各镇(街)全民健身中心,鼓励有条件的镇街以一场(体育场)、一池(游泳池)、一馆(体育馆)、一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一公园(体育公园)、一绿道(自行车专用骑行绿道)“六个一”为标准进行体育基础设施配置,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3.做好南沙文化品牌设施建设及保护

  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岭南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强化重点文物保护与开发力度,提升南沙区文化品牌影响力。

  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推进冼星海故里品质提升,打造“星海音乐之都”;弘扬水乡文化,将香云纱、粤剧、咸水歌、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水乡文化品牌有机结合,凸显水乡特色和地域风情;培育海洋文化,谋划建设广州滨海旅游中心,加大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旅游与工业文化融合;推动南沙湿地以及黄山鲁—邮轮母港—游艇会—天后宫区域创建5A级景区。

  统筹推进重点文物保护与开发。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景区。整合大角山、蒲洲、上横档岛、下横档岛、蕉门等炮台遗址资源,建设大湾区海防遗址国家文化公园,深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打造保护海防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湾区国防教育基地。统筹开展对南沙牌坊、张升楼、叙伦堂等区内主要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适时开发开放具备条件的历史建筑,串联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打造麒麟历史文化古街等一批特色鲜明、古韵浓郁、彰显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片区。

  第四节 积极扩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供给

  1.健全多层次养老及妇婴幼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化养老服务及妇婴幼照护服务的需求,提高养老基础设施及妇婴幼保障设施供给能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和妇婴幼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养老基础设施供给。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实现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全覆盖。优化养老床位供给结构,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争取到2025年,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5%。积极探索通过公建民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建设养老机构。加快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继续办好长者饭堂,完善“颐康中心+长者饭堂+敬老院+N个村级站点”四点联动的镇村养老服务网络。

  健全妇婴幼保障设施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区妇幼保健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站三级网络为主体,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为辅助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合理配置托育服务及配套设施。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福利服务设施

  重点围绕残疾人、未成年人等重点社会群体需求,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加快打造智慧无障碍城市,完善学校、医院、养老服务机构、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空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区社工服务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救助保护机构服务功能向社区延伸。

第七章 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与安全防护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生态结构

  1.筑牢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屏障

  突出生态优势,优化滨海资源,强化自然岸线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保护,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完善林长制工作体系,强化保护黄山鲁、十八罗汉山、大山乸森林公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保护湿地、河口生态系统,强化保护狮子洋—虎门—蕉门水道重要河口生态系统、万顷沙重要滨海湿地、大虎岛、上下横沥岛、坦头村红树林、蕉门水道西北部红树林等湿地资源,以及明珠湾蕉门水道北侧湿地滩涂、沙湾水道红树林及滩涂湿地、沙仔岛东南部滩涂及红树林湿地、凫洲水道滩涂湿地等自然岸线。高标准建设滨海碧道,强化公共滨水空间建设,开展生态廊道内土地整治、更新改造与生态修复,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滨海生态廊道。加强南沙北部农田和南沙滨海景观生态片区的保护与建设。

  2.打造林廊环绕的城市绿化景观

  全面升级绿色惠民服务,打造实力、活力、魅力的城市绿化景观,增加绿色开敞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一批绿化提升精品工程,重点推动蕉门河北段景观提升工程、南沙大道绿化升级改造工程、龙穴大道绿化提升工程、南沙港快线沿线绿化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充分利用街旁、村庄的小规模空地,建设不同特色的园林小品。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河涌增绿、拆违还绿、乡村绿道、庭院绿化等建设项目。

  第二节 持续营造绿色安全的城市环境质量

  1.加强大气污染固废污染防治力度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营造绿色低碳、和谐美丽的一流人居环境。建设大气环境预警防控网络,提升大气污染精准防控力度,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无害化处理能力,统筹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收集点,加快推进第四资源热力电厂项目二期项目。做好小虎化工区搬迁改造,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环卫停车场、环卫公厕等环卫设施建设与改造。

  2.稳步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

  持续推进生活、工业、农业农村水污染治理,着重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体系,实现全区生活污水收集全覆盖。

  统筹提升南沙区污水处理管网设施。统筹推进全区城镇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和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实施南沙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园示范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黄阁片区及南沙岛片区)工程等11宗工程,补齐南沙区污水收集短板问题。统筹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入户支管及污水处理设施站点。

  稳步推进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适时启动南沙、榄核、大岗污水厂扩建工程,以及四涌西污水处理厂、鱼窝头污水厂新建工程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和排放监管,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进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争取到2025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提高到95%。

  持续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重点河涌综合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机制。加强考核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管理,对未达标水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方案。统筹推进沙湾水道、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等主要河道及河涌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争取到2025年底,全面消除重点流域劣Ⅴ类一级支流。

  3.统筹规划地下管线工程建设运维

  结合重点区域开发、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地下空间开发、电力和供水输送通道布设等,在高密度重点开发区域和交通走廊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各类管线有序入廊,推动已建管廊区域,符合条件的管线尽快入廊。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避免出现“拉链路”现象。加强管线隐患整改,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改造超过使用年限、漏损、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管线,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节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1.巩固城市防洪防潮保障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巩固防洪(潮)排涝工程体系,推进“海绵城市”17建设,加快构建更加安全韧性的城市。

  完善防洪堤围短板设施建设。以碧道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防洪潮基础能力建设,打造江河安澜的外江防洪闭合圈。加快开展蕉东联、鱼窝头、小虎岛、沙仔岛、沥心沙联围防洪(潮)安全系统提升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争取纳入省水利厅开展的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项目。争取到2025年底,统筹补齐防洪堤围建设短板,全区50年一遇以上防洪潮标准海堤比例达100%。

  统筹建设城市内涝治理设施。统筹实施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优先支持人口密集、水浸现象频发、安全隐患严重的区域开展雨水管网、泵站、排涝通道等城市内涝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逐步提高城市整体行洪排涝能力。争取到2025年底前,全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建成区面积占全区建成区总面积的45%以上,城市内涝标准达100年一遇。

  2.完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按照大站建强、小站建密、微站建广的思路,分类分步推动城市消防站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大岗片区、龙穴岛、明珠湾起步区、榄核镇、黄阁镇、万顷沙片区消防站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建立城市道路与市政消火栓同步建设机制,在新建道路时,同步设计、建设消防供水管道和市政消火栓;结合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改造,推动供水低压区域满足消防用水压力需求,完善消火栓建设。

  3.建立人防应急防控工程体系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建设方针,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中,同步落实人民防空要求;推进人防工程与地下交通、大型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建立完善以地铁通道为骨干、地铁站等为节点、防空地下室为主体的整体防护工程体系。加快建设区、镇街应急指挥中心,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服务、应急通信、医疗救援、交通运输、应急避护等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设,打造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库和分库,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第四节 健全立体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网

  夯实优质水源保障基础,推动供水设施联动成网,提高全区安全供水保障能力。积极配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推进实施榄核水道避险应急水库工程、高新沙围平原水库工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管网延伸和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等措施,保障供水安全。加快推进南沙第二水厂、区域供水加压站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由于水源污染、设施老化落后等导致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实行更新改造。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第五节 完善绿色低碳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优化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系统提升智能低碳能源供应能力,有力保障生产、生活能源供应和城市生命线运行安全。拓展应用明珠湾起步区、庆盛片区等低碳节能发展模式,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能源集中供给等方面先行示范,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创新,打造绿色自贸区。

  优化全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鼓励LNG电厂二期工程、华润横沥热电联产工程等电源骨干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和本地支撑电源项目。支持新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行集中供热设施建设,促进用热企业向园区集聚。持续推进管道燃气设施建设,拓展管道燃气供应区域。实施电力、燃气等地下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发展适宜的可再生能源,鼓励分布式电源和智慧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制氢储氢加氢基础设施。面向数字南沙建设需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鼓励建设智能电网、智能微网、综合智慧能源站、燃气场站设施,推动智慧能源发展。

  完善重点功能片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在明珠湾等重点功能片区试点“临电+永电”“插电式服务”“常规供电+综合能源”等创新用电模式。加快庆盛枢纽、万顷沙保税港、大岗等重点功能片区变电站建设,保障重大项目用电供给。推进在重点功能片区布局充电桩、港口岸电系统、综合智慧能源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示范项目。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政策法规及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范围位于《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广东省优先开发区域。规划严格遵守并充分衔接《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相关内容,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在编的相关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要求。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及优化措施

  本规划涉及多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资源环境在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方面产生影响。

  资源利用影响主要是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会占用土地资源、矿产能源、自然岸线等。可在项目规划前期开展管控,节约土地资源,提升资源综合利用。

  污染排放影响主要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产生的废气、污水、噪音和固体废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可通过加强对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完善相应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强化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减振降噪措施,以减少各类项目建设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评价结论

  经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与广东省和广州市、南沙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对于可能涉及资源利用、污染排放影响的工程,可在项目前期专项研究及方案设计中,采取相应减缓措施,控制相关环境影响。因此,本规划实施具有环境可行性。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大统筹协调,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基础设施各专项领域规划要与本规划做好统筹衔接,并将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分解到区有关部门及各镇(街)。建立发改与规自、财政、住建、水务、环保、教育、卫健、城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与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全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统筹协调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做实投资计划,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轻重缓急”的原则,科学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与支付计划。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督导力度,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动态监管和过程管理,全面考核年度预算内投资项目责任单位工作推进、资金落实、目标完成进度情况。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强化规划执行指标的评估和跟踪分析,落实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

  第三节 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融资渠道拓展模式

  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确保财政资金在交通设施、片区开发、公共服务、水利水务等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用足用活政府债券。鼓励通过市场化合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投资建设,推进交通枢纽、污水处理、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利用城市更新统筹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争取通过配建模式增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供给。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其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经营性及准经营性资产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第四节 加强用地保障,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

  加快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土地储备与整理工作,优先保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禁止以城市开发或其他理由侵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用地,禁止随意更改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性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与集约用地的要求,列入本规划的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衔接,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附件

名词解释

  1.三区一中心:广州南沙新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城市副中心。

  2.四个出新出彩: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3.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的地址数量是2的128次方,可以标注的地址可以满足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具有数据传输效率更高、网络管理更加方便、安全性更高等优点。

  4.NB-IoT: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是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及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

  5.LoRa: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一种新型物联网通信技术,其特点是在同样的功耗条件下比传统的无线射频通信距离扩大3—5倍,实现了低功耗和远距离的统一。

  6.“406090”:“40”即与广州市中心,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实现40分钟互达;“60”即与江门、珠海、澳门、香港等湾区主要城市实现60分钟互达;“90”即南沙与珠三角其他城市90分钟互达。

  7.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发育过程中与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会继承互联网大脑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大脑的子集,通过互联网大脑,城市大脑之间也进行信息互动。

  8.一脸走南沙:包括了三大服务体系,即南沙微警可信身份认证的可信服务、基于人脸感知的智能公共服务、小程序带来便捷生活的社会服务,深入南沙的边检、交通、海关、旅游、消费、教育、劳务等方面。

  9.城市信息模型(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10.“30+12348”:“30”即南沙与湾区中心城市30分钟互达;“1”即南沙与湾区节点城市间1小时互达;“2”即南沙与省内地级市2小时互达;“3”即南沙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4”“8”即南沙与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城市群)主要城市4—8小时互达。

  11.“3060”:广州中心城区与外围区30分钟互达,副中心、外围城区之间60分钟互达。

  12.“3040”:南沙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南沙内部组团之间40分钟互达。

  13.“七横七纵”:“七横”为南二环高速—南沙大桥、黄榄干线、广中江高速—狮子洋通道、莞佛高速—虎门大桥、深中通道、南中高速—南沙港快速路东延线、凫洲水道通道;“七纵”为东新高速、西部快速通道、南沙大道、南沙港快速、京珠高速东段、东部高速、龙穴快速干线。

  14.“3主3辅多节点”:“3主”包括南沙站、庆盛站、邮轮母港枢纽,“3辅”包括横沥站枢纽、南沙客运站枢纽、通用机场枢纽;“多节点”包括黄阁站、蕉门站、大涌东站、大岗站、榄核站、十六涌站等。

  15.“102020”:“10”即区内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中心10分钟内接入高快速路;“20”即区内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中心至对外交通枢纽20分钟直达;“20”即区内各组团中心至南沙中心城区20分钟可达。

  16.城市家具: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包括交通、艺术景观、照明、公共卫生、安全等设施。城市家具的概念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加人性化,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体现公众审美和传承城市文化。

  17.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